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机关信息

为了四湖800万亩农田的丰收——记荆州市四湖工程管理局排灌试验站站长、工程师刘德福

日期: 2011-12-15 14:02:23 来源:
阅读量:

   上午8时整,走进排灌试验站气象观测田间,开始每日第一次气象观测;近9时,走进试验田区,来到地下水位观测井旁,观测、记录数据,并将取样送到实验室进一步检测,一忙就是一上午;14时整,进行每天第二次气象观测,记录数据;从15时开始,整整3个小时,埋头在实验室整理试验数据;20时整,进行第三次气象观测……

这是荆州市四湖工程管理局排灌试验站站长、工程师刘德福每日工作的简单描述,更是他埋头试验33个春秋的真实记录。

今年53岁的刘德福,自1978年参加工作以来,始终坚守在水利基层科研一线。时刻牢记的“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时刻鞭策着他必须尽职尽责、开拓创新,勇往直前;心中装着的让水利惠农的美好愿景,则给予了他扎根基层、克己奉公的无穷动力。

33个春去冬来,他始终坚守着,日复一日,把乏味的试验数据精心雕琢成一个个优质科研成果。

 

扎根基层  埋头试验33

    “刘站长说得对,不能因为困难,就对工作打折扣。即使再困难,试验也不能停,不仅要做,我们还要做得更好。”——老同事周淑芳

荆州市四湖工程管理局排灌试验站承担着气象观测、田间土壤水分观测、地下水位观测等长年观测任务,以及常规课题试验、专项课题研究任务。1978年,参加工作不久的刘德福被分配到了排灌试验站工作。

“排灌试验站的职责就是通过试验收集第一手数据资料,为四湖流域排水灌溉规划、水利工程控制运行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治理开发四湖流域,促进农田增产,让农民能得到实惠。”进站伊始,老站长的话让刘德福时刻牢记着作为试验站一名基层科研工作者所应担当的职责。

从走进试验站的这一天起,他再也没有离开过这片试验农田,33年中的每一天,他都沉浸在试验观测、数据记录的基层科研工作中。凭着科学严谨,高度负责的工作态度,1992年,他走上了试验站站长工作岗位。

在刘德福看来,试验观测、记录数据试验中的每一个环节,一天都不能间断,否则,既得不到有价值的数据,更严重影响试验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2004年后的连续几年,试验站经费紧张,平均几百元的工资,让本就倍感基层科研试验辛苦枯燥的职工,越来越消极,甚至开始对日常开展的试验工作“打折扣”。刘德福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他没有立刻对有关职工予以批评,没有对全体职工严肃纪律,而是更加辛勤地奔忙在试验一线:对于试验的每一个环节,他一遍遍检查;对于试验所得的数据资料,反复比对;只要听说哪里有科研项目,忙赶去申请争取;有职工请假,他也接过工作继续干……那段时间,试验站里到处都能看到他埋头苦干的身影。

看着忙碌的刘德福,不少职工被他坚守岗位,积极应对困难的决心所感动。“刘站长,干得最带劲。”“有刘站长带头干,我们有信心”……在一次职工谈心会上,面对大家的肯定和越来越高涨的工作热情,刘德福说,试验工作容不得半点马虎,更不能消极怠工。我们的工作虽然细微末节,但关系着四湖流域水利工程建设的规划和制订。“虽然有困难,但我们只要齐心,试验站一定能越来越好。”

“刘站长说得对,不能因为有困难,就对工作打折扣。即使面对困难,试验也不能停,不仅要做,我们还要做得更好。”至今,对于刘德福的坚定,老同事周淑芳至今记忆深刻,“正是他始终坚守在试验一线,严把质量关,带领全站职工优质高效地做好每项试验。在那段最困难的时期,我们试验站的多项科研成果却取得了许多好成绩。”

33年的试验工作中,刘德福始终战斗在试验第一线,督导站内的试验事务,先后完成了涝渍地排水改良技术研究、涝渍地主要作物排渍标准试验、涝渍综合排水标准及排水工程设计新方法、面向涝渍发生过程的排水控制指标等试验研究,出色地完成了省水利厅、省科委、省教育厅的科研任务。

在刘德福的眼中,试验数据不仅是一串串阿拉伯数字,而是会说话的“活物”。“试验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为制定水利工程规划、农田技术改造等提供科学依据。”他说,数据看似繁杂枯燥,但透过这些数据得出的成果,就能够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33年来,始终扎根基层的他,透过这些细微的数据感受着水利惠农的意义。

 

{Ky:PAGE}

 

开拓创新  加强“软硬件”谋发展

“刘站长这么有干劲,我们年轻人怎么能落后。他对工作的这份热情感染着我们每个职工,让大家更爱这个事业。”——年轻职工谭杨洪

试验站地处城市远郊——观音镇丫角村,交通、经济条件都十分落后,多年来由于经费严重不足,站园环境、基础设施、科研设备等明显落后。试验站如何发展?刘德福认为,试验站要多出成绩、要发展,不能“坐在家里等、靠、要”,而是要开拓创新,凭借自身条件和优势向省、市积极争取科研项目。而加强站内“软硬件”条件,则是试验站发展的基础。

一方面,为了寻求技术支撑,提高试验水平“软条件”,刘德福提出了试验站科学试验与大专院校合作,科研成果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另一方面,他也多方争取资金,加强建设完善站园试验硬件设施。

1992年主持试验站工作以来,刘德福已开始开展试验站与大专院校进行科研合作。特别是1997年至今,试验站先后与武汉大学和长江大学坚持长期项目合作,并成为了这两所院校的教学试验基地。

每年,试验站都会迎来一个个进行合作科研项目的教授、专家,尤其是每年5月至9月,一批批研究生、博士生走进试验站实习、参与试验研究。无论是知名学者,还是在校大学生,这些来自于高校的科学技术人才,都是刘德福与全体职工的“老师”。

“基层科研单位绝不能固步自封,做好本职工作,完成省市交予的科研任务的同时,更应该走出去,与高校合作、与国际接轨,提升科研水平,才能更好地为农业、农民服务。”刘德福说,与大专院校合作的十几年来,自己俨然成了一名编外学生,通过合作试验,向知名教授、专家“学艺”,“不仅我们每个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提高了,试验站的综合科研水平也不断提升。”

增强“软条件”的同时,2009年,通过基础建设,试验站站园设施焕然一新,进一步提升了“硬件环境”。

说起20096月,年轻职工谭杨洪对站内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仍然历历在目。“站内搞基建,我们所有职工全员上阵,刘站长带头,每个人都当起了小工。”谭杨洪说,那几个月,为了节省建设成本,平整土地、开沟挖渠、整治环境……只要是自己能做的活,刘站长一定带头,领着大家动手自己干。

通过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积极争取上级部门和领导支持,刘德福带领全站职工,让站园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相继建成了60个新的试验测坑,更新改造20个旧试验测坑,建成5000平方米的地下暗室排水试验区,以及完善的排灌设施及高标准的渠道;购置了试验所需的土化、水化、气象等实验仪器,使试验站在从事农田排灌、植保、土化、环境监测、农田气象等多方面课题试验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软硬件”的不断增强,让刘德福忙碌的脚步更快了,除了埋头试验,每年11月至3月,他更奔忙在省、市相关部门以及合作院校,积极争取来年的科研项目。

看着现在的试验站,环境优美的站内环境,设备一流的试验设施,不断增强的综合技术水平,以及承接着越来越多的科研项目,谭杨洪感触颇多:“刘站长不仅是一位精通业务的专家型领导、吃苦耐劳的实干家,更是一位忙里忙外、和蔼可亲的大家长。”谭杨洪说,每当实验工作量大、人手不足时,刘站长总是哪里缺人哪里顶上,“他这么有干劲,我们年轻人怎么能落后。他对工作的这份热情感染着我们每个职工,让大家都更热爱这个事业。”

如今,这个荆州市唯一一个水利基层科研单位成为湖北省4个重点站之一、全国100个重点站之一。随着试验的深入,近年来,更吸引了一些国际友好人士及团体到该站访问、考察、技术交流。

 

克己奉公  任劳任怨工作至上

    “逢年过节,他总是先把工作安排好,一年365天,他少有休息……20多年来,我从最初的不理解,到如今我也走上水利部门工作岗位,对于父亲工作中的任劳任怨,我更多的只有敬佩。”——儿子刘玮

    在刘德福看来,做好一个个试验项目,不仅是自己的工作,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载体。从走上试验站工作岗位的第一天起,他就像一只上紧了发条的时钟,一刻不停地向前进。

“市里安排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去疗养,马上就报到。”

“我就不去了,站里正在进行基础建设,实在走不开,让别人去吧。”

“市里指定让你去,这样的疗养机会,很是难得,你还是考虑考虑。”

“算了,我真不能走,不去了。”

……

20098月,市四湖工程管理局人事科通知刘德福准备去疗养。接到电话,他毫不犹豫地推却了疗养休息的机会,只因放不下试验站的紧张工作。像这样,不知道多少次,刘德福放弃了休息、休假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Ky:PAGE}

 

刘德福说,从“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中,他汲取了干事业的精神动力。在他看来,“献身”不是无谓的失去和牺牲,它包含着个人对事业的无限热爱;“负责”是个人对事业的执著和忠诚,是敬业的最好态度;而“求实”是不断创新的精神追求,是前进发展的前提。“要做到献身、负责、求实,就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从此,工作至上成为了他的事业准则。

在儿子刘玮眼中,“工作至上”事业准则让父亲成了名副其实的工作狂。29岁的刘玮说,自9岁那年,父亲将他和母亲从江陵农村接来、在试验站安家起,他的童年、少年时代全部都是在试验站度过的。“即使在2001年,我们家在城区分得了一套住房,一家人也没有搬离试验站,就为了方便父亲工作,他能随时随地地观测、做试验。”刘玮说,不仅周末时间父亲很少休息,就连逢年过节,他更是“工作优先”,从初一到初五,为了让其他职工能过个团圆年,从来都是父亲在试验站当班,“20多年来,从最初的不理解,到如今我也走上水利部门工作岗位,对于父亲工作中的任劳任怨,我更多的只有敬佩。”

刘德福的“工作至上”,让他放弃了许多休息时间,牺牲了不少与家人相处的快乐时光;让他将城区的房子一空十余年,举家生活在位于远郊的试验站;让他顾不上江陵农村的父母,逢年过节老少能一家团圆……但他却说,“工作至上”的事业准则,让他收获着一项项试验科研成绩时的满足,与基础科研成果为农民服务的欣慰。

 

尽职尽责  一心惠农的“土专家”

    “看到科研成果能为农民服务,为他们增产增收,是我们从事水利基层科研的最终要求,也这是我最欣慰的事。”——刘德福

如果说,“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是鞭策刘德福尽职尽责、开拓创新,勇往直前的行为准则;那让水利惠农的美好愿景,则是他扎根基层、克己奉公的无穷动力。

33年来,学历不算高的刘德福凭着严以律己尽职尽责的工作作风,持之以恒的进取精神,成了一名水利基层科研“土专家”。

33年来,在刘德福的带领下,试验站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其中:“易涝易渍农田排水改良技术研究”获湖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科技进步二等奖”;“基于作物的农田排水指标及排水调控研究”被省科技厅审定为重大科技成果;“涝渍地排水改良技术”也被省科技厅审定为重大科技成果。

33年来,刘德福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他作为主要技术人员与他人合作的《作物涝渍排水试验及其设施建设》获荆州市人民政府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江汉平原的水土环境与农业水管理》获水利部灌溉试验总站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33年来,刘德福收获的丰富科研试验经验,优秀的工作成绩,让他先后被评为2009年湖北省水利科技教育工作者先进工作者、2010年“荆州市五一劳动奖章”先进个人、2010年湖北省水利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荣誉称号。

相较于成绩和荣誉,刘福德却更看重试验站的科研成果是否能服务农民。

有刘德福主持的“易涝易渍农田排水改良工程技术”荣获2004年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一科研成果更在四湖流域乃至江汉平原得到了大面积推广。看着将排水技术与农业开发紧密结合的这一科研成果,帮助农民增收时,刘德福说:“看到科研成果能为农民服务,为他们增产增收,是我们从事水利基层科研的最终要求,也这是我最欣慰的事。”

    辛苦、枯燥,这是不少旁人对刘德福这份工作的评价。认真、坚持,则是他对这份倾心热爱的事业的回应。日复一日,用常人所无法承受的寂寞,在单一的工作岗位上,把乏味的试验数据精心雕琢成优质成果,33年的科学试验已深深镶嵌在刘德福人生中。

地址: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武德路56号 电话:0716-8264484 0716-8524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