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利文化 > 水利历史

四湖水利防汛工作情况汇报

日期: 2015-07-10 15:53:17 来源:
阅读量:

2015610日)

 

近几年,四湖流域水利防汛工作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在市主管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四湖流域基本情况

1、自然地理情况。四湖流域是长江中游一级支流内荆河流域,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地处江汉平原,东西南三面滨临长江及其支流沮漳河,北临汉水及其支流东荆河,因境内原有四个大型湖泊:长湖、三湖、白鹭湖、洪湖而得名。其中三湖、白鹭湖已围湖造田,目前仅存长湖、洪湖两个湖泊。流域总面积11547.5平方公里,范围涉及荆州、荆门、潜江三市。现有人口510多万人,耕地面积650多万亩,水域面积344万亩。区内水系发达,以内荆河为骨干,上承丘陵岗地来水,下汇平原湖区渍水。境内湖泊星罗棋布,河流蜿蜒曲折,纵横交错。自古就有灌溉舟楫之利,历来是人文汇萃之地。

2、水利建设情况。四湖流域的治理一直受到国家、长江委、省委省政府及历届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还得到世界银行的重点关注和大力支持。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建成了以总干渠、西干渠、东干渠、田关河等6大干渠为骨干的排水渠系;建成了以新滩口、田关排水闸为主,辅以新堤排水闸、杨林山深水闸联合运用的自排系统;建成了以高潭口、新滩口、螺山、田关等17座一级泵站为主的电力外排工程;对长湖、洪湖进行重点整治,加固湖堤、固定湖面、确定了调蓄面积和备蓄区。经过50多年的统一治理和持续建设,四湖流域形成了由湖泊、河渠、堤防、涵闸、泵站组成的、比较完整的防洪、排涝、灌溉工程体系。流域水利工程发挥抗灾减灾效益,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3、农业生产情况。四湖流域地跨三市,涉及10个县市区,是我省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也是全国重要粮棉油和水产基地,著名的鱼米之乡。国土面积虽只有全省的6%,但区内常年粮食总产占全省15%左右,棉花总产占全省20%以上,油料总产占全省15%左右,成鱼总产占全省22%以上。多年来,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4、管理机构情况。荆州市四湖工程管理局前身为195512月成立的由湖北省政府直接领导的四湖排水总指挥部,195611月改由荆州行署领导。19622月,经湖北省水利厅决定,正式成立荆州地区四湖工程管理局。荆门、潜江先后划出、行政区划调整后,省水利厅于1996年成立了“四湖地区防洪排涝协调领导小组”,2005年更名为“四湖流域管理委员会”。管委会职能主要是协调监管四湖流域防汛抗旱调度,办公室设在荆州市四湖工程管理局。荆州四湖局主要负责本市范围四湖流域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防汛排涝抗旱工作,指导所辖各县(市、区)四湖(长湖)管理局的业务管理工作。现下设高潭口、新滩口2个副处级泵站管理处和习口闸管所、荆襄河闸管所、排灌试验站、水政监察大队4个正科级局直单位,市编委核定事业编制235人。

二、流域防汛抗灾工作

2014年四湖流域遭遇先旱后灾害。汛期四湖流域累计降雨671.6毫米,整个汛期无大的降雨过程发生,降雨量较历史同期偏少4成。自6下旬以后四湖流域持续高温天气,全流域出现一定程度旱情。进入9月份后,长江上游地区持续大量降雨,导致三峡水库两次泄洪,受其影响新滩口排水闸等沿江涵闸失去自排能力,流域部分地区受涝。我们在市委、市政府以及市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全力以赴,快速反应,科学调度,有力地抗御了四湖、东荆河旱涝洪灾害,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四湖流域农业持续增收作出了贡献。

今年以来,我们按照“抓早、抓紧、抓实”的防汛要求,精心安排、认真落实备汛、备旱工作。3月中旬,在各工程管理单位开展汛前自查的基础上,我们分两个工作组对四湖流域内的泵站、涵闸、堤防及施工场地开展了一次汛前安全大检查。3月底,7座流域性泵站和11座控制涵闸的年度维修养护任务全部完成。各泵站主体设备与建筑物完好,已于4月上、中旬进行试机工作,有的泵站直接在4月上旬投入抗灾运行;其它小型涵闸、泵站也都进行了常规维护,部分河湖堤防险工险段进行了应急整治。57日,市四湖东荆河防汛指挥部在办公所在地四湖局召开全体会议,研究部署下段工作。会后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进一步推动全流域防汛抗灾工作顺利开展。一是落实责任。严格各项防汛抗旱责任制,明确各工程防汛保安行政责任人、技术责任人、督查责任人,规范工作程序和责任,落实防汛抢险队伍,保证了防汛准备工作的正常有序开。二是修订预案。为切实做好四湖流域防御1996年型洪水预案的修订工作,我们请市水利局老专、老领导到局指导修改预案,几易其稿,再请主管部门和有关领导审查预案,力争使预案达到科学化、精细化,具有可操作性。同时按分级负责的原则,各工程管理单位结合实际工作的需要,进一步修订完善防汛抗旱应急预案。三是储备物料。各级各单位在前段物料储备基础上,加大力度做好商品器材的筹集工作,保障流域骨干工程的防汛物资储备到位。四是整险查加。对在建工程,采取有力措施,加快进度,督促主汛前尽快完工;对确需跨汛期施工的工程及重点险工险段,制定切实可行的度汛方案,强化措施,确保安全度汛。五是加强清障。为保证河湖堤防安全度汛,保障河道行洪安全畅通,各工程管理单位在加强河道、堤防等水工程日常管护工作的同时,把河湖渠道清障工作作为今年备汛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及早动手,周密部署。高度重视统排泵站主排渠捞草清障工作,确保工程安全运行,发挥工程应有效益。在市财政、水利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市直管的高潭口、新滩口泵站排水渠道水草清除效果很好。同时,加大水政执法力度,加强巡查、督办,对拦河渔网、违章建筑及建筑垃圾予以清除。

今年四湖流域提前进入排涝抗灾实战。进入汛期以来,四湖流域经历了三次大的降雨过程:

43日至7日,四湖流域上区平均降雨85mm,产水1.2亿m³,中下区平均降雨140mm,产水4.5亿m³,该轮降雨的时间之早与大水年份1954年、1996年相当,此前近两个月,全省降雨同比均值多四成,与本轮降雨径流叠加,提早引发了内垸汛情,洪湖、长湖两大主要调蓄湖泊水位均超汛限水位,主要排水干渠水位迅速上涨,农田普遍受涝。四湖流域防汛抗旱机构高度重视汛情,迅速采取应对措施,及时开启新堤大闸、新滩口排水闸、田关排水闸,利用外江水位较低的有利时机迅速抢排湖水,流域沿江布置的9座大中型排涝泵站在尚未完成试机的情况下,超常规投入运行,排除田间涝水。本次降雨过程,田关闸直排上区水0.72亿方,新堤大闸、新滩口闸直排中下区水7.2亿方。高潭口、半路堤等5座大型泵站累计运行2598台时,排水1.8亿方。通过以上措施,有效控制了两湖水位上涨势头,田间沟渠水位逐步回落,将农业生产和水产养殖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514日至15日,流域上区平均降雨66mm,产水1.43亿m³,中下区平均降雨69mm,产水3.36亿m³

528日至68日,流域上区平均降雨120mm,预计产水2.5亿m³,目前已外排0.96亿m³;中下区平均降雨232mm,预计产水12.5亿m³,目前已外排6.4亿m³

截至692000时,长湖水位为31.40m1996年同期水位为30.70m,较1996年同期水位高0.70m;洪湖水位为25.65m1996年同期水位为24.80m,较1996年同期水位高0.85m

目前两湖水位已接近设防水位,预计将超设防水位。根据省、市水文气象部门预测,2015年可能出现与1995年、1996年类似的区域性洪水,四湖流域出现外洪内涝的可能性较大,长湖、洪湖发生超警戒水位的概率很高。我们要充分作防大汛、排大涝、抗大灾的一切准备工作,根据调度方案,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外排力度,尽快将两湖水位降至汛限水位,腾空调蓄库容,迎战可能发生的洪涝灾害,夺取防汛抗灾的胜利。

三、近年水利工程建设

    2007年省政府将四湖流域综合治理列为“十一五”全省五个专项治理工程之一,组织有关部门修编了《四湖流域综合规划报告》,以指导四湖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近几年启动了四湖流域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并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

1、实施了四湖流域综合治理一期工程。该项目省已投入资金1.9亿元,经过200820092010三个年度的建设,完成了总干渠荆州市境内62.23公里渠道疏浚。2011年汛前对纳入计划的总干渠渠系配套涵闸泵站整治项目(包括对38涵闸、8座泵站进行整治加固)已基本完成,待省里统一组织验收。总干渠疏挖整治后,渠道更为顺直,水流更为畅通,水环境得到改善。

2、实施了西干渠部分段面水利血防工程。该项目200520062008三个年度共投入建设资金4458万元,完成了谭彩至鲇鱼港26.2公里的渠道疏浚扩挖、彭家河滩闸扩建及秦市谭彩段流砂脱坡处理。疏挖整治后的西干渠,增强了渠道过流能力,由原来的50 m3/s增加到120150 m3/s,提高了西干渠排区的排涝、防洪、抗旱能力。同时通过灭螺清基、疏挖降滩、挖新填旧、人工药杀、兴林灭螺等措施,有效地压缩了钉螺面积,降低了钉螺密度,控制了钉螺蔓延,血防、生态效益显著。20102011年、2012年,省里共安排2000万元的配套资金,对西干渠流砂、滑坡段面进行处理。

3、基本完成了高潭口泵站更新改造工程。高潭口泵站作为全省第一批19处大型泵站更新改造项目,核定总投资2675万元(其中中央1335万元,省803万元,地方配套537万元)。工程于2009年完成。分部工程验收和首(末)台机组启动验收完成。目前正准备迎接省水利厅组织的竣工验收。改造后工程装机由于10×1600 kW 增加到10×1800kW,设计排水能力220m3/s

4、基本完成了新滩口泵站更新改造工程。该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是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是“十一五”我省第二批23处大中型泵站更新改造项目之一。总投资8970万元(其中中央4485万元,省2691万元,地方配套1794万元)。目前工程已完工。分部工程验收及项目的审计基本完成。改造后工程装机由10×1600 kW 增加到10×1800kW,设计排水能力由不到200m3/s增加到220m3/s

5、全面完成拾桥河整险加固工程。长湖拾桥河治理工程资金来源为重点地区中小河流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工程总投资2894万元,工程主要内容有堤防加高培厚10公里,岸坡护砌4公里,拆除重建4座涵闸,8座小型涵闸,修筑堤顶泥结石路面10公里。工程于201212月正式开工,至2013年底已全部完成工程任务。完工后现在的拾桥河河道平直通畅、堤岸整齐坚固、水清坡绿树成荫,正发挥其应有效益。

四、当前面临主要困难

四湖流域综合治理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当前仍然面临诸多矛盾和突出问题。

1后续项目落实难,需加大争取力度。省政府于2007年批准了四湖流域综合治理规划,省发改委、水利厅于2010年向国家发改委、水利部报送了四湖流域综合治理的可研报告(计划投资25.28亿元);委托省有关单位于2011年编制完成了《长湖、洪湖水生态治理总体方案》,并进行了专家评审。市政府就四湖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规划评审、立项和落实投资三次向省政府作请示发文,请求将项目纳入国家基建计划。但是,工程投资没有渠道,近期立项难以落实。由于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四湖流域水利工程一直处于超负荷运转之中,运行未按成本给予足够补偿,工程维修养护经费标准很低,水利工程老化严重,管理单位资金缺口大、历欠包袱重。长湖、洪湖水生态治理及堤防整险加固、下内荆河整治、排涝河疏挖整治等项目推进难度大,国家层面投资难,省级投资十分有限。西干渠水利血防工程、流域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和高潭口、新滩口两泵站更新改造工程由于投资不足,均未按照计划全面实施,工程规划设计的预期效益不能充分发挥。四湖流域综合治理任重道远,迫切需要上级部门予以重视和支持。

2、依法管理执行难,需健全法规体系。由于历史、现实以及资金等方面原因,四湖流域水管单位管理的两大湖泊、六大干渠及堤防等工程没有进行划界确权,湖泊保护管理涉及诸多部门,以致管理责、权、利不明,管理既被动又不规范,水政执法难度大,水事纠纷多,违法、违章现象难以处理。为此,一是应尽快出台具有一定法定效力的四湖流域工程管理办法或规定;二是需要落实一定资金,加强组织协调,对流域水利工程进行划界确权。

五、 两点建议

1加快推进四湖流域综合治理

由于特殊的水网结构和地质条件,四湖流域必须统筹规划、综合治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承载的压力越来越大,四湖流域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日渐突出,表现为:湖泊不断萎缩,湖渠淤积严重;防洪抗灾能力不强,农业生产条件恶化;水环境污染严重,血吸虫病防治任务艰巨。这些问题严重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已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反映十分强烈。四湖地区作为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尚无国家层面批准的规划,水利建设、生态修复和血防综合防治急待进一步加强。

201452日国家发改委印发下达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通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将荆州四湖流域纳入其中。近期省发改委组织编制了《四湖流域综合治理总体方案》,58日,省政府召开会议专题研究这一总体方案,明确由省水利厅牵头编制防洪排涝灌溉工程实施方案建议将四湖流域治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优先安排项目,并申报中央纳入国家基建计划,安排投资进行治理。

2将长湖作为四湖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区

长湖是四湖流域中上区的重要水源地,事关荆州防洪、供水、生态和经济发展安全。多年来因资金投入不足,防洪排涝能力不足,水体污染问题严重,生态修复任务艰巨。因此对长湖的治理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2012 1 月,省水科院提出了《湖北省长湖保护治理和利用规划报告》(送审稿)。同年331日,省发改委、水利厅组织专家对长湖水利综合治理规划进行了评审。目前我省正在研究四湖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建议将长湖作为四湖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区,在争取国家立项投资难度大的情况下,由省安排专项资金启动长湖湖堤整险加固单项工程。

 

地址: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武德路56号 电话:0716-8264484 0716-8524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