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利文化 > 水利历史

关于尽快实施长湖综合治理的几点思考

日期: 2015-07-07 10:29:51 来源:
阅读量:

 

 

 

关于尽快实施长湖综合治理的几点思考

201577

               

58,省委常委、副省长梁惠玲在省政府召开加快推进四湖流域综合治理工作专题会议。会议听取了省发改委的汇报和省政府相关部门、地方政府的意见,讨论研究了加快推进四湖流域综合治理工作的具体措施,明确由省水利厅牵头编制防洪排涝灌溉工程实施方案。根据《四湖流域综合规划》和当前治理现状,请求尽快实施长湖综合治理工程

    一、长湖地位极为重要

四湖流域地跨荆州、荆门、潜江三市,现有面积11547.5平方公里,人口575万多人,耕地650多万亩,水域344万亩,是我省重要农业商品基地。长湖地处四湖流域上区,现有水面约21万亩,是荆州市头顶的“一盆水”,对于荆州市、对于四湖流域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事关荆州防洪安全。长湖地处湖北省荆州市东北部、沙洋县西南部,是四湖流域上区的主要调蓄湖泊,是湖北省第三大湖泊。长湖以其6.97亿立方米(最高水位对应容积)蓄水容积,有效调蓄了3240平方公里汇流面积上的洪涝,为保障荆州防洪安全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长湖堤防包括长湖库堤49.391公里,纪南防洪堤17.6公里,太湖港南堤12.6公里、北堤14.9公里,龙会桥河堤16.5公里,拾桥河堤54.5公里,后港围堤4.1公里,共169.591公里堤防组成长湖的主要防洪工程体系,是荆州市和整个四湖流域的重要防洪屏障。长湖的防洪安全直接关系到荆州中心城区及四湖中区、洪湖主隔堤以北4105平方公里、210多万人、340万亩耕地的安危。

    2008年7月,国务院以国函[2008]62号文正式批复《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明确要求“按100年一遇洪水标准加高加固荆州北面滨临长湖的长湖湖堤、太湖港堤。”长湖正常蓄水位30.5米,按照50年一遇洪水位33.5米(吴松高程),可调蓄涝水4.26亿立方米。近30多年来,长湖流域发生多次严重洪涝灾害。1980年长湖最高水位33.11米,从水位起涨时计算蓄涝约2.3亿立方米;1983年最高水位33.33米、蓄涝4.8亿立方米;1991年最高水位33.0米,蓄涝约4亿立方米;1996年最高水位33.26米,蓄涝超过4亿立方米。在历次暴雨洪涝灾害中,长湖调洪蓄涝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事关荆州供水安全。长湖流域具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长江、汉江等丰富的过境客水为四湖流域内的大部分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提供了安全保障。但部分地区受地域、经济和技术等条件限制,需以长湖为灌溉和供水水源。长湖正常水位下蓄水量为2.7亿立方米,是长湖周边工农业生产和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农业用水中以荆州市长湖灌区(约43万亩)为主,荆门部分沿湖乡镇、潜江田关河沿岸部分灌区为辅,灌溉面积81.68万亩,此外长湖还可为田关河及东干渠沿岸兴隆灌区、总干渠沿岸的多个灌区补充水源。经过多年建设,四湖流域已形成了由江河引水和内部蓄水相结合的灌溉系统,但受外江水位季节性变化的影响,如春季水位低、沿江涵闸引水困难,夏季外江水位常高出堤防警戒水位、涵闸引水受到限制等,而引起春旱和伏旱,尤以春旱最为严重。随着三峡工程、兴隆枢纽等建成运行,四湖流域外江水位有不同程度、不同时段的降低,尤其春灌将更加困难,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或寻找替代水源。经《四湖流域综合规划》初步论证,主隔堤以上观音寺、颜家台和西门渊3个灌区可以直接或间接从长湖取水,尤其观音寺灌区,可以实现从长湖自流灌溉。作为生活水源,目前长湖集中式供水人口约为8.92万人,省水科院调查摸底后测算,随着长湖取水厂规模的逐渐壮大,供水人口将达50万以上。

(三)事关荆州环保安全。长江、汉江、东荆河水位的降低,不但对自身水环境容量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对四湖流域内部湖泊、河渠的水环境容量也造成不利影响。水位的降低造成引水困难、水量下降,导致四湖流域内部湖泊、河渠过水量减少,从而降低了水环境容量。目前,长湖、洪湖、总干渠、西干渠水质均达不到水功能区划的要求,尤其总干渠上段和西干渠上段水质为劣V类。采取防治污染的常规措施不但治理成本高,效果也难以得到保证。引水冲污是目前治理湖泊、河渠污染最有效、最快捷的方法之一。统筹考虑四湖流域内外的水系特征可知:在内部,长湖位于四湖流域的上区,西干渠上达长湖下通总干渠,总干渠上通长湖下连洪湖;在外部,长湖左可通过引江济汉输水渠道引长江水;就长湖本身而言,长湖具有2.7亿立方米的兴利库容。因此,长湖是四湖流域中下区引水冲污措施的必经之路,同时由于其库容大且位于四湖流域上区,可作为中下区的引水水源。总之,长湖因其地理优势和库容优势,而使其成为肩负四湖流域水环境改善重要使命的最佳选择。2008225,东荆河监利新沟以上河段发生“水华”,长湖5天应急调水5000万立方米;2009129,东荆河仙桃河段发生“水华”,长湖3天紧急调水约3000万立方米,两次调水均有效遏制东荆河“水华”的扩散并改善了东荆河水质。另外,平常年景长湖需向洪湖补水约7000万立方米,总干渠多次调水也稀释了四湖中区和豉湖渠造成的污染,改善了四湖中区和进入洪湖的水质,这充分证明长湖对处理类似事件的重要作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用后,东荆河发生“水华”的几率会增加,长湖的作用会更加明显,对水环境安全、水生态文明的影响将更为深远。

(四)事关荆州经济安全。一是水产养殖的基地。长湖淡水资源丰富且雨热资源与鱼类生长同季,具有传统的养殖技术和悠久的渔业历史,是我国淡水资源的发祥地之一,水产种质丰富。目前,长湖的养殖主要采用围网养殖模式,现有以湖为生的渔民或兼业渔民近0.8万人,养殖面积10.5万亩(省水科院调查数据),养殖经济效益显著。二是江汉航运的通道。长湖自古迄今均是江汉平原通江达汉的黄金水道。四湖流域上区河渠纵横交错,水运条件优越,航运网四通八达,是湖北省内河航运的重要组成部分。较大的通航支流有拾桥河、太湖港、田关河3条,上区的“汉江-新城船闸-西荆河航道-鲁店船闸-长湖-习家口船闸”为江汉航线和内荆河航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腹地内的工矿原料、工业产品、农副产品及生活物资的调运和腹地对外物流任务。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长湖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是一处天然的生态旅游、度假休闲区。长湖沿岸是楚文化的发祥地,荆州古城、楚都遗址均座落于此,“楚国古都”、“三国名城”闻名中外。区内拥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大遗址保护示范区;同时还拥有江汉油田、沙市电厂等多个大型中央企业,近年来发展了数家实力雄厚的上市公司,汇聚了一大批蓬勃发展的中小企业;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和国道省道纵横其间,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成为省委、省政府实施荆州“壮腰工程”的重要支撑

    四湖流域是一个整体,两大湖泊不可分割。目前“四湖”仅剩“两湖”,调蓄功能十分有限;湖、渠堤防标准不高,抗洪能力严重不足;渠系整治配套不全,中区还缺200立方米每秒的外排流量;特别是长湖地处四湖流域上区,直接关系荆州乃至整个四湖流域的安危。两湖及渠系水位控制、上中下区科学适时调度、排田排湖合理安排等,必须全面分析、统筹考虑、慎重决策、统一指挥。

二、存在问题日益突出

四湖流域由于投入严重不足,工程建设任务繁重。长湖是四湖流域中上区的重要水源地,肩负荆州区、沙市区、江陵县的农业灌溉、水产养殖、人蓄饮水、水生态修复及荆州城区城市防洪等功能,多年来因资金投入不足,防洪排涝能力不足,水体污染问题严重,生态修复任务艰巨。

    (一)湖泊不断萎缩、淤积,调蓄容积减

上世纪50年代,长湖30.5m水位对应湖面面积为143km280年代,30.5m水位对应湖面面积为129.1km2;目前,30.5m水位对应湖面面积为122.5km2。自50年代至今,长湖30.5m水位对应的湖面面积减少了14.3%;而33m水位对应的湖面面积减少了72km2,湖面面积减少了31.3%,容积减少1.45亿m3。由于水土流失和内湖养殖的影响,长湖淤积较为严重,根据1997年湖北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实测的水下12000地形资料,长湖绝大部分湖面的湖底高程已淤积至28.0m左右,28m以下的湖容已远小于原值(2375m3)。

    (二)长湖堤防建设未达标,病险多隐患重

长湖湖堤总长49.4km,湖堤堤质普遍较差,堤身深陷变形较大,部分堤段防渗性能差,散浸严重。据统计,湖堤达到设计堤顶高程34.5m的堤段约22km,不到堤段总长的一半,还有5.5km堤段的堤顶高程不足34.0m;仅完成24.2km的内平台、14.3km的外平台;仅有24.9km堤身内外坡比达到设计标准;有36.4km堤段堤顶宽度未达到设计宽度;有21km堤段在长湖水位超过32.0m时,就出现散浸;有22座病险涵闸严重滞后于新的防洪要求,急待整险加固。另外,长湖多数堤段因吹程长,风浪大,淘刷非常严重,近十几年长湖湖岸已向后崩塌近十米,逼迫沿湖百姓多次搬家。

    (三)湖泊养殖密度过大,影响行洪通畅和湖泊生态环境

目前长湖的养殖型式以围网养殖为主,围埂、围网、鱼簖等设施位于行水通道上,严重影响了行水通畅。长湖大湖部分地区渔政管理通道仅剩不足10m,船只掉头、并行困难。此外,长湖养殖面积超过水域面积的50%,养殖密度过大,投饵、残饵和鱼类排泄物沉于湖底,日积月累,成为有机物的重要释放源而不断的污染水体,加速了湖泊富营养化进程。

    (四)湖泊污染严重,水质恶化、生态退化

近几年的监测结果表明,由于长湖沿线部分处理后的工业及生活废水、城市部分生活污水、沿线乡镇生活污水排放入湖及农业面源污染等的影响,长湖水系地表水体水质已不能完全满足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其中总干渠和西干渠局部水域污染严重,水质为Ⅲ—Ⅴ类,局部水域为劣Ⅴ类;西干渠荆州城区段水质为劣Ⅴ类;豉湖渠荆州段水质为劣Ⅴ类。水质恶化、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湖泊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水体微生物单一化,水生昆虫、鱼类及软体动物的数量、水生禽鸟数量锐减,特别是稀有物种如天鹅、白琵鹭等基本绝迹,再加上湿地保护基础设施和设备不足,严重影响了湿地生态服务功能的发挥。

    三、加快治理刻不容缓

2011 2月,根据中央和湖北省委一号文件有关精神,省水利厅迅速组织力量开展全省重要湖泊水利综合规划的编制工作,《湖北省长湖水利综合治理规划》委托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编制。规划项目组成员通过现场查勘、调查研究等形式,本着“以人为本,人水和谐”的理念,在摸清长湖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湖泊功能进行合理定位,科学制定了防洪除涝、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与水生态保护等目标,通过模型计算、方案优选提出防洪除涝、灌溉供水、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土保持、流域调度与管理等规划方案和相关工程总体布局,为推进长湖治理、保护和科学管理提供了依据。

2012 1 月,省水科院提出了《湖北省长湖保护治理和利用规划报告》(送审稿)。331,省发改委、水利厅组织专家对长湖水利综合治理规划进行了评审,这标志着长湖的综合治理与保护工作进入实施阶段。随着《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的颁布实施和省委、省政府将湖泊保护上升为全省发展战略,并实行年度目标考核,湖泊治理与保护进入一个新阶段。2014年,市水利局委托市水利水电勘察设计院编制了《长湖水利血防治理可研报告》。按照市发改委的安排,四湖工程管理局编制了《长湖综合治理工程项目建议书》。下段工作建议:

1、优先实施长湖水利治理工程。尽快审定批复《湖北省长湖保护治理和利用规划》。科学确定长湖治理与保护的总体目标、阶段安排、重点任务、投资规模和保障措施。按照规划,长湖周边荆州主城区的防洪标准为 100 年一遇,荆州北城区和沙市郊区为 50 年一遇,后港镇为 20 年一遇,其余为 10 年一遇。因此长湖的整体防洪标准为 100 年一遇。内垸除涝标准10 年一遇三日暴雨 5 天排至作物耐淹深度,排区蓄涝率至少 每平方公里23 万立方米。生活供水保证率要求达到 95%,工业用水保证率达到 90%,各灌区灌溉保证率达到 80%以上。目前,长湖由于湖容缩小、湖堤不达标、渠道持续淤积、闸站老化失修,导致流域防洪排涝能力严重不足。根据长湖运行调度规则,长湖有效调蓄容积介于1.211.84亿立方米,现有防洪能力约20年一遇。旱灾约3年一遇,枯水期或者枯水年的水资源储备明显不足。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长湖及四湖流域水资源配置方面凸显新问题,需湖体增加蓄水自净或引水冲污。同时,长湖还承担解决中下区的水环境和灌溉缺水问题的重任。优先实施长湖水利治理工程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2、提早安排长湖综合治理可研。根据《四湖流域规划报告》、《荆州市城市防洪可行性研究报告》、《湖北省四湖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四湖流域综合治理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长湖防洪预案》、《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等相关规划和方案,长湖湖堤按防御100年一遇标准进行建设,近期长湖堤防及其主要支流(纪南防洪堤、太湖港堤、龙会桥河堤、拾桥河堤等)定为50年一遇,洪水位为33.50m。通过实施水污染治理工程,力争到2020年长湖水质达到Ⅲ类水质。通过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减少人为活动对长湖湿地的过度干扰,保护和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是长湖湿地的生态环境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长湖综合治理工程匡算总投资38.71亿元,其中长湖堤防及河道治理16.08亿元、长湖拆围工程3.5亿元、水污染治理11.21亿元、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7.92亿元。资金来源为申请中、省资金30.97亿元,占总投资的80%,地方配套资金7.74亿元,占总投资的20%工程实施后,长湖的调洪蓄涝能力将大大得到提高,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水生态得到极大修复,湖泊公益性功能得到保护,开发性功能得到长足发展,开发利用行为规范有序,最终实现湖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产生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建议提早安排可研,争取工作主动。

3、尽快启动长湖湖堤整险加固。长湖堤防由于长期没有投入,大量护坡损毁,堤防崩塌严重。湖堤横大路至关沮口和杨林口至泥湾约22km堤段,原是靠临湖高岗挡水,由于未采取工程措施,加之长湖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频繁出现高水位,高岗逐年被风浪冲刷崩垮,沿线古墓群因冲刷造成严重破坏,有近12km长的地面高程只在33.3m左右,已无法阻挡一般洪水位。部分堤段由于堤身隐患较多,严重地影响了湖堤的安全。长湖许多堤段因吹程长,风浪大,淘刷非常严重,尤其是原有防浪护坡脚基深度不够的地方淘刷更甚。湖堤上一批闸原来是按长湖洪水位32.5m设计的,但自1980年以来,长湖汛期水位经常超过闸的设计防洪水位,需要靠下游打坝抬水反压渡汛。因此,对这些闸急需按长湖33.50m洪水位进行整修加固。据统计,在长湖湖堤28座穿堤建筑物中尚有22座病险涵闸急待整险加固。上述涵闸由于超标准运用,险情逐年恶化,如闸室结构出现多处破坏,侧墙裂缝、闸室底板渗漏集中,下游冲刷严重;闸身稳定、渗径长度、闸门强度均不适应新的防洪要求;启闭设施老化,启闭困难等。长湖湖堤在四湖流域防洪体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四湖地区实现“等高截流、分层蓄泄”的关键工程,是沙市城区防内河洪水的主要屏障,也是确保四湖中区洪湖主隔堤以北210万人口、236万亩农田和宜黄、荆襄高速、318国道以及荆沙铁路免遭内河洪水灾害的重要堤防。长湖湖堤经常处在较高洪水位下带病险运行,一旦失事后果不堪设想。若在国家层面综合治理长湖立项、投资困难,建议积极争取、尽快启动长湖湖堤整险加固单项工程。

 

地址: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武德路56号 电话:0716-8264484 0716-8524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