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水利文化 > 水利历史

关于四湖流域洪湖区域水利工程建设问题的思考

日期: 2010-11-19 14:22:25 来源:
阅读量:

洪湖是湖北省最大的淡水湖泊,跨洪湖、监利两县市,也是四湖流域最大的调蓄湖泊,调蓄面积为402平方公里,最大调蓄量为17亿立方米。自四湖流域形成以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洪湖四湖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基本形成防洪、排涝、调蓄、灌溉于一体的水利工程格局,具备了一定的防汛抗灾能力,为洪湖市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强保障。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体制机制相对滞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洪湖四湖水利工程建设面临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制约和阻碍了地方经济发展。

一、洪湖四湖水利工程的现状

四湖流域起始于1958年,形成于1962年,至今已有48年历史。截止2002年以前,四湖水利工程建设在民建公助、以工代赈的水利建设模式的指导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基本形成防洪、排涝、调蓄、灌溉等功能完整的水利工程格局。2002年后,国家出台了减轻农民负担政策,水利建设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改以往农民投劳为主为国家投资为主的建设体制。按照水利工程的使用周期,洪湖四湖水利工程的使用基本到期,其建设与改造任务艰巨并迫在眉睫。据测算,洪湖四湖水利工程建设与改造需要投入近十亿元的资金,而国家资金近期得不到及时落实,加之近些年来极端气候频繁发生,1996年、1998年、2004年、2010年四次大洪水的冲击和影响,四湖水利工程防洪能力每况愈下,如再遇1998型洪水,其后果将不堪设想。

1、堤身单薄矮小,浪坎脱坡多。洪湖围堤在洪湖境内全长93.14公里,已整治达标堤段仅17.1公里,未达标堤段仍有76.04公里,其中高程在27.5米以下的低矮堤段有33公里。洪湖围堤因风浪冲刷形成的浪坎达42处,特别严重的地方已危及堤身安全。下内荆河堤防共有167.8公里,已整治达标43公里,未达标堤段还有144.8公里,其中高程在27米以下的低矮堤段有42公里。下内荆河河道弯曲狭窄,坡陡堤单,因流水冲刷造成脱坡达60多处,特别严重的地方已崩裂至群众住房,危及群众生活和生命安全。

2、涵闸风化脱落,启闭设施老化。洪湖围堤上54座大小涵闸和下内荆河堤段161座涵闸管,均兴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设计标准低,配套设施差,运用时间长,年久失修,目前普遍存在砼风化脱落,钢筋裸露锈蚀,闸门锈蚀甚至穿孔,启闭设备老化失灵,关闭不严,维修配件困难等诸多问题。每到汛期,这些病闸,险闸渗水严重,险象环生,是防汛的重大隐患。必要时都必须利用人工采取编织袋装土,进行封堵,并24小时人工驻守,守护人员提心吊胆,夜不能寐。

3、堤面凹凸不平,道路泥泞,群众出行难。洪湖围堤和下内荆河堤身自形成以来,一直没有进行泥结石或道路硬化处理,洪湖境内土壤呈粘性、含水量大,基本上是晴天一把刀,雨天一团糟,依堤傍河居住的群众平时是生产资料运不进,农副产品拖不出,群众怨声载道。每到汛期,抢险物料的运输和防汛督办完全依靠水上船只,车辆根本无法在堤上行驶;每逢四湖防汛,干部群众行走在泥泞的堤上,风里来,雨里去,苦不堪言。

4、水污染严重,群众饮水困难。洪湖水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特别是四湖上区荆州等地“五小”工厂排出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未处理便直接下泄到洪湖,造成洪湖水质进一步恶化;再则是居住在沿湖边、河边的群众乱倒垃圾,乱倒污水,加剧了湖水、河水的污染,加之洪湖水产养殖规模逐年扩大,生物饲料、农药、化肥的大量推广和使用,造成湖水、河水富营养化,致使水质不断污染。洪湖湖水、河水水质平常为三类,严重时达四、五类,甚至达劣五类。2004年,市环保局监测资料显示,当年子贝渊夜猫沟处发生水华现象达8次,人畜饮水存在严重不安全问题,当地群众不得不依赖压把水井提供的地下水和坑塘水作生活饮水,随之便带来肝病、胃病、结石病的频繁发生。

{Ky:PAGE}

5、群众违章建房和违障种植屡禁不止。自从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群众把建房的方向逐步向临近责任田或渔池的洪湖围堤和下内荆河堤转移,先建渔池棚,再改建临时住房,后改扩建成钢筋水泥结构的永久性楼房。过去成整建制迁徙到堤上,现在是年年有零星建房户把房子建在堤身或压台上。1991年,洪湖市人民政府下发了第1号令《洪湖市水利工程管理规定》,对水利工程管理范围作出了明确规定:四湖总干渠堤和洪湖围堤管理范围为迎、背水面各20米,险工险段可适当延宽。近20年来,沿湖沿河群众,对政府命令拒不执行,而是抢占堤段。据统计,目前,洪湖围堤和总干渠基本上有三分之一地段被当地群众强占,依堤、依河居住的有42个村近万户农户。尽管水利部门为此进行过宣传、引导、制止,甚至起诉,终因手续繁杂、力度不够、效果甚微。强占堤防居住的群众,对堤身、堤坡、压台或滩头又违障种植农作物,一年几次的翻耕种植,造成水土大量流失,严重危及堤防自身安全,水事违法案件每年屡禁不止,更大有蔓延之势,给水利工程维护与保养带来极大危害。同时群众大量抢占堤防,更加对今后水利工程改扩建带来不良后果,造成房屋拆不动,补偿赔不起的局面,使水利工程建设举步维艰。

6、四湖外排能力严重不足,洪湖防汛压力巨大,经济损失惊人。按四湖流域总体规划,在洪湖境遇内应建设一座与新滩口泵站同样规模的大型泵站,确保汛期洪湖一日暴雨,三日排完的防汛目标。近些年来,由于省级投资不到位,此项目至今没有落实。2010年汛期,洪湖五日暴雨,平均降雨量达598毫米,加上上游来水,造成洪湖水位迅猛上涨,直逼27米的保证水位,沿江泵站全力抢排,足足排了21天才排到25.50米的设防水位以下,因而造成大量农田受淹,大面积渔池漫溢,大面积圈围养被大水狂风损毁吹倒,养殖的成鱼和螃蟹越围逃逸,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达15亿元之多。洪湖人民因水致富,同时也因水而灾。有的农户10年的积累因一场水灾而打了水漂,便“一夜回到了解放前”,“一夜变成了贫困户”,此情此景惨不忍睹。洪湖人民每遇汛期,防汛压力比四湖流域的其它县市都要大好多倍,其防汛压力是巨大的,不可想象的。

7、四湖配套沟渠淤塞,排灌不畅。四湖流域水网沟渠星罗棋布,纵横交错,基本形成了田连渠、渠连湖、排灌自如的排灌网络。农村税费改革后,多年形成的政府发动、群众参与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模式逐渐淡化。农民群众等、靠、要的思想逐年增强。国家缺乏投资、地方缺乏投劳,农田水利建设处于半停滞状态,与四湖相配套的沟渠普遍存在淤塞严重、排灌不畅的问题,一旦遇到极端气候、区间将形成大量积水排不出,从而导致农田受渍、渔池漫溢、墩台受淹,而电排抢排时,又因沟渠来水不足,必然造成洪湖“十年一水”或“逢水受灾”的惨痛局面。

8、四湖水利建设体制不顺,洪湖水患难消除。洪湖地处四湖流域中下区,是四湖流域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四湖流域的治理缺乏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没有实行科学治水,受资金的限制,上、下游建设没有同步进行。上游河道疏浚、堤防加培、涵闸整治、水畅其流,而中、下游堤身低矮单薄、河道淤塞梗阻,每到汛期,渍涝之水中区囤不住,下区排不出,中下区农田大面积受灾,地处中下区的洪湖长期受水患之苦。洪湖人民为解决水患问题,通过各方努力,争取洪湖围堤整险加固一期工程和下内荆河综合治理工程,按事权划分,地方需要大量资金配套,四湖流域是全流域的事,中下区治理却仅靠洪湖一家承担,洪湖不仅负担不起,而且负担也不合理。

二、四湖水利工程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以人为本,创建和谐社会,实现人水和谐,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加强四湖水利工程建设,实现人水和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任重而道远,需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共同建设,水利工程才会惠及当代,荫及子孙,造福人民。

{Ky:PAGE}

1、四湖水利工程建设首要解决建设体制机制问题。四湖是一个流域体系,四湖水利工程建设理应通盘考虑,统筹规划,统一建设,实行上下联动,两湖连通(洪湖、长湖),先下游后上游,等高截流,综合治理,科学治水。四湖流域水利工程应纳入国家水利工程治理范畴,减少地方配套。流域性工程地方配套不合理,也配套不起。洪湖市委、市政府要积极向荆州市委、政府及省委、省政府建言献策;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要积极通过建议案、议案和提案等形式向上级建言,使四湖流域水利工程建设引起上级重视。通过多渠道、多途径从根本上解决四湖水利工程建设的体制机制问题。体制机制理顺了,工程建设的资金就有了着落,其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2、四湖水利工程建设重点解决外排能力不足的问题。四湖流域通过专家反复论证,中下区存在着外排能力不足的问题,需要建设一座与新滩口泵站同等规模的(200-240m3/3)大型泵站,但因建设资金和泵站选址等因素,至今没有付之实施。四湖流域中下区每遇汛期总是劳动力被动防守,其人力财力消耗巨大。我们认为,被动防守不如主动抢排,解决洪湖水患必须解决外排能力不足的问题,解决外排不足的最佳办法,是在新堤排水闸建一座大型泵站,既解决排又解决灌,两全其美,相得益彰。水利部门要积极参谋,洪湖市委、市政府要积极争取,上级更要给予支持。

3、争取洪湖围堤二期工程和下内荆河二期工程尽快上马。洪湖围堤一期工程和下内荆河工程经过几年的实施,四湖中、下区防洪能力有所加强,但根据水桶效益原理,洪水往往在低矮或薄弱处溃口倒堤,因此洪湖围堤二期工程和下内荆河二期工程显得重要而紧迫。目前正是“十二.五”规划的节骨眼上,洪湖市委、市政府及水利部门要加大争取力度,力争把洪湖围堤二期工程和下内荆河二期工程纳入中央、省“十二.五”规划建设范畴,并尽早尽快启动,让四湖流域中下区彻底规范、全面治理,真正达到兴利除害的目标。

4、加大水资源水环境保护力度,创建人水和谐的美好环境。四湖流域水资源水环境保护要从源头抓起,重点整治四湖上区的“五小工厂”,减少工业污水排放量;加大对沿湖沿河新农村建设力度,集中建设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站,积极推行“一建三改”减少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对大湖从事圈围养殖要规范、限制,提倡生态养殖,减少生物饲料及农药、化肥的投放量,抑制洪湖水质富营养化速度。同时还可采取洪湖、长湖两湖连动,长江、洪湖江湖连通的办法,定期进行水体置换,“流水不腐”,洪湖水体自身净化能力将明显增加,人水和谐的美好环境将不难实现。

5、加强中小型水利建设,实行排灌自如。中小型水利建设一方面要争取国家和省级投资,把中小河流治理纳入国家水利建设范畴;一方面要整合农村“两工”资金及社会投资,大力推行林渠配套改造新模式,组建农村治水协会,充分发挥农民治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现有的沟渠进行了全面疏浚升级,对涵闸泵站进行合理布局和升级改造。力争通过“十二.五”期间集中治理,达到渍能排,旱能灌,排灌自如、抗御“十年一遇”渍涝灾害的标准。

6、加强水政机制和队伍建设,促进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打击侵占或破坏水利工程的行为,水利执法义不容辞。但仅单靠水政执法,其手段缺乏,力度不大,效果不明显,公安、法院等司法部门必须通力配合,严厉打击,坚决制止破坏水利工程的水事案件。水利工程投资大,建设难,维护就显得尤为重要。洪湖市委、市政府要加大对水利工程维护保养的投入力度,落实和提高水利战线职工待遇,提高工作积极性、稳定水利队伍,最大效益地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水利工程和队伍平时重在养,汛时重在用,工程养好了,队伍稳定了,一遇洪涝灾害,防汛调度、工程运用就能得心应手,水利事业就会健康持续地发展。(作者:洪湖市四湖管理局局长 向晋贤)

地址: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武德路56号 电话:0716-8264484 0716-8524940